私立廣州大學成立于1927年3月3日,由陳炳權、金曾澄等人創辦。私立廣州大學成立初期,設文學院、法學院和預科。不設校長,采用委員制,由陳炳權任主任委員兼教務主任;王志遠任委員兼訓導主任;陳友琴任委員兼總務主任;馬洪煥、陳嘉靄任委員,主持校務。后改校長制,金曾澄任校長,陳炳權任副校長。

1928年,在天香街增設附屬中學。1930年8月,購買東橫街舊警署,改建為大學部校舍。1931年陳炳權改任校長。隨后,譚維漢任教務長,黃毅蕓任訓導長,陳夢周任總務長。1937年,奉教育部批準附設計政訓練班,聘該大學教授黃文袞碩士為班主任,為華南各大學開展“職業教育”之最。抗戰期間,廣州大學先后遷設于開平、臺山、香港、曲江、羅定、連平、興寧等地,實行戰時教育,學生人數仍達5000多人。1941年,陳炳權兼任財政部曲江區銀行監理官,并接受財政部委托廣州大學開辦稅務訓練班,聘梁式文教授為主任,為財政部訓練大批稅務人才,加強財政建設。1942年,在廣西桂林設廣州大學桂林計政班,先后聘劉興序、曹美成、袁功甫為班主任,這又是廣州大學跨地區開展“職業教育”之最。1943年8月,陳炳權赴美國考察戰時經濟,并為廣州大學募捐基金,乃由王志遠代理校長。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廣州大學復員廣州,在東橫街原址復課。1948年,呈奉教育部批準設立經濟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畢業成績及格,報教育部授予碩士學位。這是私立大學之佼佼者。根據《廣州大學校刊》有關統計資料: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學部為主,設立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經濟研究所及附設會議專修科、計政訓練班,附屬中學及小學,并在香港、澳門、臺山設立“廣大中學”。又推行生產教育,將沙河白云山麓60多畝校地辟為農場。總計當時教職員工800多人,學生共有1.4萬多人。

1945年,陳炳權在美國結束戰時經濟考察工作后,走遍美國48個州,為廣州大學募捐基金,獲得美國波士頓、紐約、羅斯福等30多所大學贈給廣州大學免費學額數十名,捐贈圖書8萬多冊,儀器一大批。又向美洲華僑募得122328美元,作為興建校舍之用。興建嶄新建筑物如:華僑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篤親紀念堂、理工實驗場、圖書館等,并進一步增加設備,開拓業務。
1948年8月,陳炳權由美歸來,重掌廣州大學,先后選派梁國材、勞潔靈等30多人赴美免費留學。
1949年10月,陳炳權與譚維漢赴香港,籌設分校。同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全市歡騰,廣州大學立即進行復課和開展慶祝解放活動。同年12月,陳炳權偕同譚維漢等人,攜帶賬冊和款項由港返穗。陳抵校以后,先將帶回來的數萬元港幣清發全校教職員工工資,隨即公布華僑捐款和廣州大學歷年收支賬目,又派人將廣州解放前夕疏散往香港廣大中學的10萬冊圖書和教學儀器、樂器等全部物資,滿載一個火車車卡悉數運回廣州。當時主持香港分校的黃毅蕓拒絕交出物資,后經陳一再親筆函請在港校董協助,終于把上述的圖書等物運回廣州。1950年初,陳因病離穗赴港就醫,旋僑居美國。

解放后,廣州大學董事會進行改組,推舉吳奇偉為董事長,陳炳權、許崇清為副董事長,司徒美堂、肖雋英、蟻美厚、盧燡為董事,并推許崇清兼任校長。在人民政府和文教廳的領導下,廣州大學積極進行校務和教學改革。
1951年初,廣州大學與市內的國民大學、文化大學、珠海大學、嶺南大學、廣州法學院、南方商業專科學校合并改組為華南聯合大學。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籌建新的廣州大學。[1]
原廣州大學
1983年4月,廣東成立廣州職業大學,學校屬短期、職業性大學專科,學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為“廣州大學”,校長葉選平。1987年6月,廣州大學定為副廳級建制。
原廣州師范學院
1958年,為適應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急需師資的需要,廣東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廣州師范學院,隸屬廣州市委領導。1961年8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廣州師范學院與廣東師范學院合并,歸由市委、市人委領導。1961年9月1日前,兩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廣東師范學院,屬全日制高等師范學校,省重點高校之一。
校園風貌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規模逐漸縮小。1964年7月,根據上級指示,調整停辦下馬。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廣州師范學院復辦,1979年2月,市革委會正式發出通知,廣州師院歸口廣州市文化教辦公室,按局級單位管理。1986年8月,廣州師院按廣州地區省屬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規模和待遇,列為廳級單位。1993年4月,廣州師院經市委、市政府批準,擴大辦學規模,由2000名本科生擴大到4000名本科生。[2]
原華南建設學院(西院)
1986年5月,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1987年1月,國家教委批準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由廣州市建委負責投資辦學。1991年6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廣東省建筑工程專科學校與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聯合辦學,成立華南建設學院。原廣東省建設工程專科學校為華南建設學院東院,隸屬廣東省建委;原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為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隸屬廣州市建委,廣州市副市長戴治國兼任學院院長。同年9月,華南建設學院西院開始對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評審通過,華南建設學院西院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5年,華南建設學院東院與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合并組建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建設學院西院繼續獨立辦學,掛靠廣東工業大學招生。[2]
原廣州教育學院

1953年,廣州市教師業余進修學院創辦。是年定名為廣州教育學院,是一所以培養在職中學教師和教育行政干部為主的高等院校。[2]
原廣州高等師范專科學校
1985年,為適應廣州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需要,廣州市政府決定依托廣州教育學院創辦廣州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辦學,融培養與培訓與一體。[2]
原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紡織學院
(現為廣州大學服裝紡織學院前身,專科辦學)
1975年,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紡織學院的前身廣州紡織機械廠職工大學創建。1985年由廣州市紡織工業總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國家教委批準校名為廣州紡織工業職工大學。1991年,為適應教育改革形勢的發展,經國家教委及廣州市政府批準再次更名為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紡織學院(以下簡稱紡院)。同年廣州市批準紡院為"廣州市紡織服裝繼續工程教育基地"。[2]

原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
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以下簡稱城建職大)前身為廣州市建設局“七.二一”工人大學,1981年改名為廣州市建設局職工大學。1984年3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委備案,廣州市建設局職工大學與市規劃中專、市園林中專合并,改為廣州市城建職工大學,由廣州市建委主辦,廣州市委副書記石安海(時任廣州市副市長)兼任校長,開始面向全省招生。1986年5月,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城建職大的基礎上籌建廣州城市建設學院。1991年7月,經國家教委批準,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與廣東省建設工程專科學校聯合成立華南建設學院,原廣州城市建設學院(籌)部分稱為華南建設學院西院,城建職大繼續保留建制,在華建西院內部稱為成人教育部,對外仍以原名招生。[2]
原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電信學院
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電信學院前身為廣州市電信局職工大學,1975年成立。1992年,加入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后更名為“廣州市聯合職工大學電信學院”。1997年電信學院掛靠廣州業余大學招生42名,專業為通信技術,1998年電信學院繼續掛靠廣州業余大學招生36名,專業為通信工程。[2]
原廣州市建筑總公司職工大學
(現為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前身,專科辦學)

廣州市建筑總公司職工大學是一所由廣州市建筑總公司主辦的[2]
原廣州市藝術學校
廣州藝術學校建于1973年,是廣州市唯一一所綜合性藝術中等專業學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副高級以上教師10名,講師13名。學校開設的專業有:舞蹈表演、國際舞、聲樂、美術設計、雜技與魔術表演、群眾文化藝術、戲曲表演、曲藝與相聲表演、影視技術專業等,在肇慶設有分教點。
原廣州芭蕾舞團
廣州芭蕾舞團于1994年1月正式成立,是廣州市政府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全團實行團長責任制下的全員聘任制。